为探索自然疗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实践,艺术学院“美愈空间”心理健康工作坊精心策划“绿色心灵疗愈营”自然疗心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巧妙融合生态心理学与大地艺术疗愈理念,打造沉浸式心灵疗愈体验,吸引了5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通过“森林画布”、“自然曼陀罗”、“绿色雕塑”、“花朵印记”、“拥抱自然”、“自然冥想”六项活动,引导学生们在自然的怀抱中与心灵对话,相关实践效果显著,成为艺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风景线。
六大疗愈现场:自然魔法与心灵的深度共振
活动一
森林画布:绿色光谱的神经镇静

同学们以松针为笔、泥土为墨,在画布上尽情晕染雾霭松林与光束树隙。此时,艺术治疗的神经调节机制悄然启动,绿色笔触转化为“心理滤镜”,将焦虑情绪解构为色彩的流动韵律。
活动二
自然曼陀罗:对称秩序的心灵显影

活动中,同学们用植物为元素,大地为纸张,拼贴同心圆曼陀罗图案。每一片叶子的摆放,都是与潜意识的一场静默对话。依据荣格学派理论,其对称结构如同“心灵秩序的镜像”,帮助同学在规律感中实现意识与潜意识的和谐共振。
活动三
绿色雕塑:触觉记忆的心理塑形

以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宛如一场奇妙的心理塑形之旅,而触感则成为勾连肢体与心灵的桥梁。同学们充分发挥创意,用松果堆叠“灯塔”,以藤蔓缠绕“树精灵”。在创作过程中,指尖摩挲树皮的粗糙,掌心感知藤蔓的柔韧,这些动作通过肢体语言可重塑心理认知。
活动四
花朵印记:植物拓印的跨时空锚点

植物拓印恰似心灵的“情绪书签”,其视觉符号成为勾连自然与心理的跨时空纽带。当木槌敲打的节奏化作悦耳的音乐,叶绿素与花青素在帆布上晕染出树叶的脉络、雏菊的轮廓时,压力也随植物汁液的渗透悄然释放。
活动五
拥抱自然(抱树):肢体接触的能量共振

拥抱树木3-5分钟,生态心理学证实,触觉能够传递“时间稳定性”的暗示,则有效的缓解心情焦虑,学生反馈“感受树皮的纹路,如同大自然的温柔安抚”。
活动六
自然冥想:五感沉浸的正念练习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正念冥想,多感官刺激提升专注度,降低心率;冥想后进行绘画学习,可将内在体验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强化疗愈效果。
参与者心声:自然馈赠的治愈启示
“以前觉得心理学离我很远,但摸过泥土、闻过松针之后,突然明白治愈可以这么简单。”——环境设计 孙鸣蔚
“当我把花瓣按在布上,看着颜色慢慢渗出来,好像把心里的烦躁也压了出来。”——文化产业管理 刘梦哲
“现在走在路上,会不自觉注意路边的叶子形状,原来自然早就给了我们那么多治愈的礼物。”—— 学前教育 郭芮宁
这些质朴而真挚的话语,是学生们对活动最生动的反馈,也印证了自然疗愈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持续疗愈:让温暖延续,让治愈传递
这个夏天,我们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治愈力,转化为面对生活的勇气。大自然从不吝啬它的馈赠,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听听风的声音,摸摸树的纹理,就会发现,疗愈,一直都在身边。本次心理特色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美愈空间”的自然疗愈花园将持续开放,为更多学生提供心灵的栖息之所。
【图文/艺术学院美愈空间心理健康工作坊 排版/张悦熙 责编/周嘉馨 审核/孟晓翡 终审/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