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8月3日,山东管理学院艺苑同行志愿服务团队在喀什岳普湖县岳普湖乡以及当地社区开展了扎染、流体画、贝壳画、陶笛、琵琶欣赏、泥塑、八段锦等课程。从织物晕染的灵动到陶土塑形的质朴,从贝壳拼贴的巧思到乐器吹弹的悠扬,山管学子用多元的艺术形式让当地的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艺术的温度,在欢声笑语里留存这段难忘的记忆。
一、扎染晕彩,布上生花
扎染课堂上,团队志愿者先从扎染的千年传承讲起,演示“折、扎、绑、染”的关键步骤,对角折叠成方巾,用棉线绕出螺旋纹路,再将织物浸入靛蓝的染液中。孩子们攥着自己扎好的布块,看着原本素净的棉布在水中渐渐晕开深浅不一的花。随后,孩子们用染好的布做成团扇、蝴蝶,孩子们高举着作品满心欣喜。

志愿者与孩子们进行染布的捆绑

扎染作品展示
二、流体泼彩,色随心动
流体画课堂化身“魔法调色盘”。志愿者们把颜料递到孩子们手中,画板轻轻一斜,橙红顺着重力缓缓流淌,与青蓝相遇,晕出喀什傍晚最温柔的那抹晚霞;画铲掠过,颜料成放射状,仿佛戈壁夜空的星轨。小朋们给自己的作品命名,《沙漠里的银河》、《会唱歌的夕阳》等。在色彩的交汇中,充分挖掘了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

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绘制流体画

流体画作品展示
三、贝壳拾趣,拼贴山海
贝壳画课堂上,团队成员拿出从山东海边带来的贝壳标本,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贝壳拼出小鱼、月亮、浪花,再用彩笔轻轻描出波纹,随后,孩子们把喀什的风化石拼接进来,孩子们指着作品说:“这是山东的海,那是喀什的山”,在他们稚嫩的拼贴中,把万里山海悄悄融进同一张画,鲁喀深情自此有了潮声与山风共同的回声。

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粘贴贝壳
四、丝竹传韵,乐动童心
陶笛与琵琶的欣赏课堂上,团队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表演陶笛曲《亲爱的旅人》,清透的音色像山涧泉水,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琵琶弹奏的《金蛇狂舞》,指尖轻挑时像玉珠落盘,轮指时又像丝雨绵绵,孩子们忍不住小声惊叹。体验时,孩子们踮脚够着琵琶弦,小心翼翼弹出单音;握着陶笛尝试吹气,虽不成调,却笑得格外开心,美妙的音乐滋润孩子们的童心。

志愿者为孩子们吹奏陶笛曲

志愿者为孩子们演奏琵琶
五、泥趣塑形,指尖造梦
团队走进当地社区,开展了美育浸润社区活动,团队展示了聂家庄泥塑,古朴的色釉与灵动的造型吸引了所有孩子们的目光,随后,志愿者示范揉、捏、搓、压的技巧,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了猫头鹰、卡皮巴拉、烤包子等作品,把对生活的热爱,捏进了泥塑里。

志愿者教孩子们泥塑制作技巧

泥塑作品展示
六、八段舒体,身心同养
传统武术八段锦课上,团队志愿者为孩子们介绍了八段锦的文化内涵,带领着孩子们从“两手托天理三焦”,到“左右开弓似射雕”,再到“双手攀足固肾腰”练习,孩子们跟着口令抬手、弯腰,虽动作稚嫩,却格外认真。一招一式,把千年武术的根融进童心里。


志愿者教授孩子们八段锦
七、情系学校,宣传有我
利用课余时间,团队成员带着学校的招生简章走进本地社区、乡镇,围绕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展开面对面宣讲,为当地高中学生答疑解惑、点燃梦想,团队以实际行动讲好山管故事,为学校吸纳优质生源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分发招生简章

当地高中生阅读招生简章
从扎染的蓝白晕染到八段锦的舒展身姿,山东管理学院“艺苑同行”志愿服务团队以艺术为笔,在鲁喀两地绘就“艺脉相承.山海共鸣”的温暖长卷。当湛蓝染布映着戈壁流云,当舒展身影叠着胡杨剪影,这画卷间跃动的,正是山管青年以行知合一的热忱、服务社会的青春名片。
【图文来源\陈效琦、张家铭 排版\张悦熙 责编\田旭 审核\孟晓翡 终审\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