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讯)为提高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传承水平和传承能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山东省文化厅、教育厅启动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试点工作。山东管理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组织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群培训班”,于10月31日正式开班。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姜慧,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山东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刘德龙,山东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西国,山东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陈艳如,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所所长、山东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郭学东,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杨乐以及来自山东省各地市热爱古琴艺术的3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开班仪式。
会议由艺术学院院长陈艳如主持。她首先对向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此次培训班的背景进行了介绍:“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部、教育部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山东省文化厅、省教育厅首先响应此次活动,启动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试点工作,我院成为山东省首届成为试点的四家高校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传承人群培训是全国首家。”
会上,刘德龙主席做了《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报告;于海广教授做了《古代乐器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的报告。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文化部“十三五”的重点工作,也是省文化厅“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厅将其列入2016年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研究、重点部署、重点督导,我们从省、市层面同时开展培训,也是一次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山东管理学院是我们在申报的39所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中经过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组织评审遴选出来的四所院校之一,无论从专业师资、组织管理、软硬件设施建设等非遗基础工作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和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我国在遗产保护、发展与传承方面所做的一种有益的探索。2012年,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授予山东管理学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以来,山东管理学已经连续五年举办“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大力传承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年轻一代学子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层认同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了非遗的生命力。
此次古琴艺术培训班主要针对人群为全省范围内的古琴教育工作者、古琴艺术表演者及其他古琴文化传承人与爱好者,旨在让更多古琴文化传承者与爱好者对传统文化有更加系统的了解,提高古琴爱好者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和艺术素养,并进一步提高古琴传承人群的古琴演奏技巧与古琴艺术活动的编排与组织能力等。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地方高校中的艺术类研究机构,如何结合教学与实践,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传承、发展、创新方面结合教育的文化功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是一个急迫、艰巨而又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是首批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院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基地、非遗古琴艺术传承基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非遗项目传习、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古琴演奏等非遗项目已正式进入课堂,吸引了众多非遗传承人进入学院,为师生传授技艺,同时通过名家驻校确立了“艺术大家谈”学术品牌,构筑了面向大众、多学科发展的美育艺术沙龙。山东管理学院基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索,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高校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协同发展。
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科研机构,在古琴和陶艺项目上已经形成一定优势。学院建有古琴基地的教室并设立专项资金购置了古琴,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德音琴社社长王笑天先生来校授课;建成了陶艺工作坊,能够从事陶艺创作、书画创作、创意产品展示与交易等项目。学院还就非遗项目理论研究和文创产业研究分赴台湾、日本、韩国、美国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和实地调研。今年5月,由山东管理学院师生25人组成的艺术交流团受邀赴韩国群山大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交流演出。为群山大学师生奉献了主题为“五月花开”的文艺演出和作品展览。其中,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古琴等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目和我国多个民族的代表节目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元的民族艺术。艺术作品展的55幅作品包含国画、书法、油画、钢笔画、海报设计、景观设计等门类,全方位地展现了师生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优异成果。
此次培训结束后,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将于11月18日-20日举办“山东省首届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以进一步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层次和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能力。